发布时间:2003-09-16 浏览:次
——王晋生访谈
王晋生今年40岁,在他的人生经历里,17年生活在老家河南、11年在山西省运城市工作、后来又到西安呆了5年。1997年5月,他来到温州柳市,加盟德力西,成了一名电工。在德力西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,王晋生工作愉快,他说,“来到德力西,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!”
王晋生祖籍河南安阳,17岁到山西运城一个化工厂当电工学徒。当了3年学徒,随后他留在化工厂工作了8年。
“化工厂有20000多职工,待遇还可以,不过污染严重。穿着白衬衣在厂里走一圈,就变成黑衬衣了!”刺鼻的气体、大量的烟尘让王晋生无法忍受。
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1992年他调到陕西西安市咸阳电器厂工作,负责配电设备、电器试验设备的维修。
“我和爱人是1985年结婚的。有了孩子后,我明显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。为此,我爱人学过线切割,后来又卖过皮鞋。应该说,西安的消费比较高,生意也不难做,不过我们不是经商的料,半年就亏了2000多元。”孩子出生后,王晋生的压力更重了,每月四、五百元的收入,还要养家糊口,日子常常过得紧巴巴的。
穷人的生活道路有两条,一条是安于现状、贫困潦倒过一辈子;另一条是“穷则思变”,努力寻找一条幸福之路。王晋生选择了后者。
1997年5月,在生活的重压下,王晋生只身来到了温州柳市。“我有个亲戚在柳市,但我没找他。我想,他会让我等待一段时间。与其坐着等下去,还不如我自己去找工作。”不久,王晋生在一家电器厂找了份电工的工作。一个月后,得知德力西招电工,经过严格的面试、考试,他被德力西录用了。
“我本来有电工基础,可到德力西我还是大吃一惊——车间里的电校台我以前没见过!”“在同事的帮助下,半年多时间里,我学会了电校台等设备的安装、调试、维修、保养。”
既懂理论,又有了实践经验,让王晋生的工作如鱼得水。
1998年,王晋生的爱人也来到了柳市。“她刚来时是在车间里做辅助工序,后来模具中心成立,原本就学过线切割的她自然就进了模具中心。”
“人的机遇到了,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。”王晋生告诉我。“在德力西这个大家庭里,我们付出了很多,公司也给了我们很高的待遇。”谈及他们夫妻俩的年收入时,王晋生笑而不答。
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说话。1999年,王晋生原单位——咸阳电器厂集资建房,王晋生买了一套110平方的房子。今年3月份,为了让在老家的父母住得舒心,王晋生在河南老家建了一幢三层,总建筑面积达360多平方的小洋楼,洋楼的后面还建了一个小花园。
王晋生现在负责股份公司漏电厂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。除了对厂里的每台设备定期检查外,他还每月组织厂里部分员工开安全生产会,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漏电测试。
“我刚进厂时,这里的工艺装备没有一些老牌的国企好,但现在德力西已经超越了他们。德力西在我的心目中是理想的!”
走了4个省,在寻寻觅觅中,王晋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!
上一篇:
“质量是产物的生命”下一篇:
是金子总会发光